手机怎么炒股详细步骤 欧洲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伪造文件
内容:手机怎么炒股详细步骤
《君士坦丁献土》(拉丁语:DonatioConstantini)是一项伪造的罗马帝国文件,声称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为感谢教会的屠龙事迹以及治愈了他的麻风病,特将帝国西部的世俗权力移交给教皇。文本基于《西尔维斯特行传》,叙述了圣人教皇西尔维斯特将罗马人从恶龙的劫掠中拯救出来,并通过洗礼奇迹般地治愈了皇帝的麻风病。出于感激之情,君士坦丁赠予罗马教廷在“上帝在全地上所有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大量地产,包括“罗马城、意大利和西部地区所有省份与城市”。
《君士坦丁献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捐赠条款:文书中详细描述了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西部的广大片区,包括罗马城及其周边地区,捐赠给教皇。
展开剩余94%2. 权力移交:文件宣称,君士坦丁将世俗权力移交给教皇,教皇因此成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3.教皇的权利:教皇不仅拥有宗教权威,还拥有对世俗事务的管理权,包括征税、立法和司法权力。
4.神圣权威:文书强调,君士坦丁的赠礼是出于对基督教和教皇的崇敬,并得到上帝的认可,赋予教皇神圣的统治权。
起源:
一种观点认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早期版本是8世纪中叶拟定的,目的是协助教皇史蒂芬二世与时任法兰克王国宫相的矮子丕平进行谈判。矮子丕平于751年篡位,自称法兰克国王,使得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并于754年正式接受教皇史蒂芬二世的任命。作为对教皇的回报,756年,丕平将伦巴第人从拜占庭帝国夺取的部分意大利领土与城市赠予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些土地成为了未来教皇国的一部分。该捐赠使得教皇首次成为世俗统治者,也成为了未来1100年教皇世俗权力的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君士坦丁献土》并不是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官方伪造,而是罗马教会政治中的一种策略,旨在巩固拉特朗的地位(其与君士坦丁大帝在历史上有联系),以对抗梵蒂冈地位的上升。
应用:
该文本最早的应用可能是在教皇史蒂芬二世与矮子丕平的谈判中,部分学者相信该文件最终影响了“丕平献土”事件。教皇哈德良一世在778年写给法兰克国王查理(查理曼)的信件中提到丕平以君士坦丁为榜样,授予了教皇对教皇国的世俗统治权。
在已证实的引用中,最早的是教皇利奥九世在1054年写给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米歇尔一世的信件。信中引用了《君士坦丁献土》的大部分内容。这等于是否认米歇尔一世的大牧首头衔并要求其承认教皇是所有教会的领袖,进一步导致了东西方分裂(又称1054分裂,指自1054年以来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之间的共融破裂)。
《君士坦丁献土》成为了教廷与皇帝争夺世俗统治权的重要依据。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起初国名中并无“神圣”二字)并加冕皇帝之后,要求教皇必须服从皇帝,并废黜了教皇若望十二世。然而,为了压制帝国境内的诸侯,奥托一世同时扶持教会的力量,赐予教会以大量的土地、财产,教会也成为了皇帝权威的强力后盾,皇帝-教会-世俗诸侯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关系。然而,自奥托一世死后,这种平衡关系逐渐松动。亨利四世即位后,帝国对教廷的控制迅速衰落。
1059年,教廷颁布了《教皇选举法》,规定封建领主不再拥有干预教皇选举和任命红衣主教的权力,主教续任权之争拉开了序幕。
1075年,教皇格利高里七世颁布敕令,阐述了教权高于皇权的思想,彻底点燃了皇权与教权之争。
1076年,亨利四世在大部分德意志主教的同意下宣布废黜教皇格利高里七世,作为回击,格利高里七世宣布对亨利四世判处绝罚:开除其教籍并逐出教会,取消他的世俗统治权。反对亨利四世的诸侯凭此于特雷布尔会议上发出最后通牒:若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内恢复教籍,则不再认可其皇帝头衔。双重压力下,亨利四世于1077年向教皇求和,虽遭受了著名的“卡诺莎之辱”,但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稳定国内形势后,亨利四世率军围攻罗马城,废黜了格利高里七世,并任命了新教皇。然而这没能停止皇帝与教廷的斗争,后任的皇帝与教皇的争端一直持续到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的签署。《协定》规定教皇有权指派神职人员,但主教的选择需得到皇帝的认可,主教需对皇帝表示臣服。至此皇权与教权的争端才告一段落。在这段时期,《君士坦丁献土》常被引用,用于支持教皇在续任权之争中的立场。
该文件也反映在中世纪的艺术与文学中。1248年,圣四冠教堂的圣西尔维斯特礼拜堂绘制了关于罗马洗礼与君士坦丁献土的壁画。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地狱>,第19章,第115-117行)写道:
Ahi, Costantin, di quanto mal fu matre,
non la tua conversion, ma quella dote
che da te prese il primo ricco patre!
(啊,君士坦丁,多少邪恶诞生了,不是因为你的皈依,而是因为第一位富有的教皇从你那里收到的捐赠!)
质疑:
《圣经》中耶稣让门徒准备两把剑(路加福音 第22章 第38节),这两把剑分别象征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象征精神权力的剑供教会使用,象征世俗权力的剑则由教皇通过加冕仪式交给皇帝,由皇帝代理行使,即著名的“双剑论”理论。根据该理论,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拥有者,而皇帝只是受教皇委托的世俗权力的实际占有者。《君士坦丁献土》符合双剑论的核心思想,同时,在宗教改革前,教义的全部解释权归教廷所有。因此,很少有天主教徒公开质疑该文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曾经质疑过该文件的真实性,但该文件在之后数百年内仍被认为是真实文件。
对该文件的质疑主要是从12世纪以后开始出现的,不少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论据”,比如君士坦丁一世的确为罗马教皇以及天主教会奉献很多,但他并没有像《君士坦丁献土》中所说的那样“把他的国家拱手相让给教皇”,事实上“他把国家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在和教皇西尔维斯特会面之前,君士坦丁就已经成为基督教徒等等。从这些说法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认为《君士坦丁献土》有可疑之处,但他们的论证思路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简单的感性猜测或逻辑推理,有的甚至是直截了当的情绪宣泄,都游离于文本之外去找证据。从理论上说,不能绝对排除君士坦丁在某种极其特殊的状态下做出某种极其特殊决定的可能。因此无法直接予以盖棺论定它是伪造的。
1433年,德意志学者尼古拉·库萨著《论天主教的和谐》,书中广泛运用史料,并对《君士坦丁献土》的真实性做出否定性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1440年,意大利学者洛伦佐·瓦拉写成著名的《<君士坦丁献土>伪作考》,同样大量使用了历史学、逻辑学、古钱币学等等方面的外围证据。此外,他通过历史语言学、历史文献学知识在《君士坦丁献土》中发现了许多与历史事实相悖的错乱表述。例如,文本中出现了“Constantinople”、“Byzantia”等词语,而这些词语在4世纪并不存在。这成为了证伪工作中最无可辩驳的证据之一。
意大利学者洛伦佐·瓦拉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瓦拉的这部著作没有受到西方社会普遍接受,在庇护二世去世之后的十几年中,梵蒂冈的数任教皇全都忽视了瓦拉的观点,瓦拉的著作几乎被人遗忘,即便是瓜分新大陆时也是如此,尽管“整个岛”(当时并未发现是新大陆)都是教皇领地的学说是从《君士坦丁献土》中一些模糊表述引申出来的。直到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之后,瓦拉的著作才重新得到世人关注。最终,著名教会史学家凯撒·巴罗尼乌斯在其名著《教会年代记》中最终承认了《君士坦丁献土》是伪造的。
图1 <君士坦丁献土>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为:1.君士坦丁大帝;2.君士坦丁在位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3.洛伦佐·瓦拉;4.反映君士坦丁献土的壁画;5.9世纪的<君士坦丁献土>副本
《大特权》内容:
《大特权》(德语:Großer Freiheitsbrief)是哈布斯堡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于1358年伪造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被设计用来提升奥地利公国的地位,将其变为大公国,并赋予奥地利大公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权利。与《大特权》相对的是《小特权》,后者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56年颁布的,将前奥地利领地(由巴伐利亚分出)提升为公国。《大特权》模仿了《小特权》的形式,但在内容上更加激进,赋予了奥地利大公更为广泛的权利,包括:
1. 大公国领土不可分割:这确保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不会因继承而分裂,维持了领土的完整和家族的统治权;
2. 长子继承权:保证了领地和权力的稳定传承,避免了继承权纠纷;
3. 独立的司法管辖权和立法机关:奥地利大公拥有独立的司法和立法权力,增强了其自治性;
4.使用某些特殊纹章:增强了奥地利大公的象征权威,巩固了其政治地位。
起源:
在皇帝腓特烈二世去世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了大空位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合法皇帝的混乱时期,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在这段时间内,帝国的权力真空使得地方诸侯和贵族们争相扩展自己的势力。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于1273年当选德意志国王,并开始重建帝国的中央权威。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违反《小特权》为由,讨伐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并成功占有了奥地利与施蒂利亚地区。然而,以神圣罗马帝国的惯例,国王不可长期拥有战争得来的领土,鲁道夫一世违反了这一惯例,引发了诸侯们的不满,因此哈布斯堡家族未能世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立了七大选帝侯,分别为: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莱茵行宫伯爵与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并赋予了选帝侯们以帝国最高级别的官职,同时,规定选帝侯的领土不可分割。哈布斯堡家族被排除在了七大选帝侯之外。鲁道夫四世为了防止哈布斯堡领地被不断分割,保证家族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伪造了《大特权》,以期获得与选帝侯类似的特权。
应用:
尽管《大特权》不被时任皇帝查理四世承认,但鲁道夫四世仍然行使了这份权利。他围绕维也纳搭建了奥地利公国(本质上已成为大公国)的行政圈,并建立了维也纳大学,这是中欧最早的大学之一,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维也纳大学的建立不仅是《大特权》的一部分,也是哈布斯堡家族推动文化和教育的象征。通过建立教育机构,哈布斯堡家族不仅培养了大量忠于自己的官员和学者,还提升了奥地利在欧洲的文化影响力。维也纳大学的学术传统和知识传播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特权》由五份伪造的文件组成。其中一些特权假称是早在凯撒大帝和尼禄的年代就已赋予罗马帝国的诺里库姆行省(今天的奥地利和捷克部分地区)。尽管整份大特权的文件在仿造时有意模仿《小特权》,并假称其是《小特权》颁布前“不幸丢失”的文件,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在当时就认定这份所谓的《大特权》是伪造的。
《大特权》最重要的条文即是宣布奥地利从一个公国升格为“大公国”,并赋予其与选帝侯们类似的权利,如:
§ 大公国领土不可分割
§ 实行长子继承制,并在其后的1713年国事诏书中将继承权扩大至女性继承人玛丽亚·特蕾西亚。
§ 自主司法管辖权和立法权,剥夺境内官司上诉至皇帝处的可能性。
§ 鲁道夫四世还创立了“大公行宫伯爵”这一头衔,类似于莱茵-普法尔茨行宫伯爵。首个实际使用奥地利大公这一头衔的是哈布斯堡的恩斯特,他是1406年-1424年间内奥地利的统治者。到了15世纪以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领袖就都被称作大公了。
此后的奥地利公爵凭借该文件获得了近乎国王的地位,并利用其权力,禁止对《大特权》的真实性进行任何讨论。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三世于1452年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式确认了该文件的有效性并将其纳入了帝国法律,从而使得捏造成为了事实。此后,大公头衔正式授予奥地利公爵。奥地利大公还被授权可以增加关税、通行税与消费税,可以自行创设伯爵级别的贵族,可以拥有终审权,而无需上诉至帝国法院,奥地利大公甚至有权招募军队保卫自己的领地。同时,奥地利大公可以不受干涉,任意确定自己的继承人。
质疑:
《大特权》给予奥地利公爵的权力过大,使得它引起了同时期许多学者的怀疑。尽管《大特权》故意模仿了《小特权》,但《大特权》出现的同时《小特权》的原件即宣告丢失,这一“巧合”使得人们对《大特权》的质疑声更为强烈。
皇帝查理四世拒绝承认《大特权》的合法性,并委派他的宫廷顾问,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和学者彼特拉克证伪。
意大利学者彼得拉克(查理四世的顾问)公开声称《大特权》系伪造。然而,在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的腓特烈被选为皇帝后,大公的头衔便被神圣罗马帝国官方确认下来,他的继承人鲁道夫二世和查理六世都有再次进行确认。尽管如此,《大特权》和奥地利大公的头衔并没有给哈布斯堡家族带来选帝权,以至于在1519年,奥地利大公查理不得不向雅各布·富格尔借用一大笔钱(近3吨的黄金)以贿赂的选帝侯们,确保他得以战胜竞争对手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继任罗马人的国王。
《大特权》对奥地利的政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大公实际上假大公之名,行国王之实,并反复通过行使特权来向外人展示这一点。哈布斯堡王朝为统治奥地利找到了全新且独一无二的法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哈布斯堡与奥地利近乎划上等号。因此,《大特权》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哈布斯堡王朝随后不断对这份伪造的文件进行修订,并严禁所有关于其真实性的讨论。
在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了神圣罗马帝国主导权后,一切关于《大特权》的讨论被禁止,德意志诸侯也无力对抗日益强盛的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帝国境内对《大特权》的声讨声并不强烈。哈布斯堡家族获得了匈牙利、波西米亚以及西班牙的王位后达到了极盛,此时的《大特权》真实性已变得无足轻重。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皇帝、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自称奥地利皇帝,奥地利由大公国变为了帝国,《大特权》失去了意义,并于1852年被历史学家威尔海姆·瓦腾巴赫证实造假。
图2 <大特权>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为:1.奥地利大公鲁道夫四世;2.七大选帝侯;3.七大选帝侯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封地;4.奥地利大公国;5.哈布斯堡极盛时期的版图
冒名信件事件内容:
冒名信件事件是17世纪法国的一起著名伪造文书事件,这些伪造的信件旨在影响政治局势和王室权力。伪造者声称这些信件是由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及其密友和顾问们撰写,用来诋毁和打击亨利四世的敌人。这起事件在法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权力斗争。这些伪造信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阴谋:信件中描述了亨利四世及其顾问策划的政治阴谋,企图暗杀或排挤其政治对手。例如,信件中提到亨利四世密谋毒害其反对者,以确保自己和亲信的权力稳固。
2. 腐败和贪污:信件中指控亨利四世及其顾问贪污腐败,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这些信件详细描述了亨利四世及其密友通过贪污和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的情节。
3. 宗教迫害:信件中虚构了亨利四世打压宗教异见者,迫害新教徒的情节,试图挑起宗教冲突。这些信件描绘了亨利四世企图通过迫害新教徒来巩固天主教在法国的地位。
4. 个人丑闻:信件中还包含了亨利四世的个人丑闻,试图通过诋毁其个人品德来削弱其公众形象。例如,信件中提到亨利四世与多名贵妇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试图破坏其作为国王的公众形象。
起源:
亨利四世
17世纪初,法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权力争夺的时期。亨利四世在位期间,努力恢复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但也面临许多敌对势力的挑战。亨利四世于1589年登基,成为首位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然而,亨利四世的统治也引起了许多反对势力的敌意,包括一些大贵族、宗教派别和政治阴谋家。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政治对手和阴谋家伪造了亨利四世和其顾问们的信件,试图通过这些虚假的信件诋毁亨利四世的声誉,削弱其统治权威。这些信件的伪造者利用了当时社会对王室内部争斗和腐败的猜疑,制造出了一系列诋毁亨利四世的虚假内容。
应用:
尽管这些信件是伪造的,但在当时的法国政治环境中,它们被广泛传播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些信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斗争:敌对势力利用这些信件,企图破坏亨利四世的统治,削弱其在国内外的支持。
2. 舆论操控:这些信件被用来操控舆论,挑动公众对亨利四世的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
3. 宗教冲突:信件中的虚假内容被用来激化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试图通过宗教矛盾来削弱亨利四世的统治基础。
1604年,亨利四世遭到暗杀,部分学者认为这与《冒名信件事件》中的阴谋论有关。这些信件激化了政治和宗教冲突,间接导致了亨利四世的悲剧命运。同时,这些伪造信件被用来激化法国的宗教冲突,促进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对立,影响了法国的宗教改革进程。通过对这些伪造信件的揭露,法国社会开始重视政治透明度和诚信,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质疑:
对这些信件的质疑和揭露主要发生在事件发生后的数十年间。通过详细的语言分析和历史考证,学者们发现这些信件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信件中的语言和措辞显示出明显的伪造痕迹,且信件中描述的某些事件和人物并不存在或并非如信件中所述。一些历史学家和政治分析家通过对信件来源和传播路径的研究,揭示了这些信件的伪造背景和政治动机。这些研究动摇了信件的真实性,使得更多人开始怀疑其内容,并逐渐揭示了背后的政治阴谋。例如,历史学家皮埃尔·杜波斯和查尔斯·皮卡尔在17世纪末期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件的来源和传播,揭示了其伪造的本质和政治背景。
常常游玩有关中世纪前后欧洲历史游戏的朋友们都知道,伪造文件是神圣罗马帝国乃至整个欧洲教会与贵族的惯用伎俩。通过伪造各种各样的文件,圣职者与贵族攫取了大量的不正当利益与特权,对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都带来了十分复杂的影响。
随着文献学与考古学等历史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统治阶层伪造文件的事件才逐渐销声匿迹。
发布于:浙江省